區塊鏈進化論:從比特幣到DeFi

825
區塊鏈進化論:從比特幣到DeFi

起源:比特幣的信任機器

當中本聰在2008年推出比特幣時,它不僅是一種貨幣——更是一場包裹在密碼學證明中的革命。時至今日,區塊鏈已超越加密貨幣的範疇,成為去中心化金融(DeFi)、供應鏈甚至數位身份系統的支柱。但別誤會:這項技術仍充滿挑戰,就連矽谷最聰明的頭腦都在努力解決。

共識機制:去中心化的核心

每個區塊鏈的核心都是其共識機制——這個民主(或有時是寡頭)的過程確保網絡誠實運作。以下是重點:

  • PoW(工作量證明):原始版本,耗能但經過考驗。比特幣的每秒7筆交易(TPS)在5G時代感覺像撥號上網。
  • PoS(權益證明):以太坊期待已久的升級承諾效率,但可能創造加密貨幣貴族——質押越多,賺得越多。
  • BFT變體:Hyperledger Fabric的PBFT提供企業級速度(1000+ TPS),但犧牲去中心化。適合華爾街,對Web3純粹主義者則有疑問。

小知識:一筆比特幣交易消耗的能源足以讓美國家庭使用三週。難怪馬斯克會猶豫。

互通性:連結區塊鏈孤島

想像如果Visa卡只能在星巴克使用。這就是當今區塊鏈生態系統的寫照——分散且令人沮喪。Cosmos和Polkadot等項目旨在通過以下方式解決這個問題:

  • 跨鏈橋樑:通過原子交換或「包裝」代幣實現數位資產可攜性(你好,WBTC)。
  • 側鏈:RSK為比特幣帶來智能合約;Liquid Network實現機構級結算。

然而,大多數解決方案仍像臨時拼湊的原型案例:將以太坊連接到幣安智能鏈曾需要信任一個可疑的多重簽名錢包。這可不算是「無信任」。

QuantDegen

喜歡47.13K 訂閱4.1K